建設銀行作為在國內金融業改革開放中居于領先地位的大型銀行,多年以來,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將企業的發展戰略與社會責任承擔相協調,關注環境和氣候問題,學習引進國際金融行業先進的環境管理理念和標準,勇于成為中國綠色金融的先行者,將綠色環保理念始終貫穿于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中,為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作出了應有的努力。
建設銀行的企業社會責任觀
建設銀行作為國家控股的大型上市銀行,“為社會承擔全面的企業公民責任”被明確地寫入了企業的發展戰略綱要,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持續而有效的努力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認可。2006年開始,建設銀行即率風氣之先,在國內大型銀行中首開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先河。2008年,建設銀行在亞洲企業社會責任排名中位列12名,處于中資銀行之首。此外,建設銀行更是中央確定的中國銀行業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唯一試點單位。
建設銀行一向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發展。2008年圍繞支持教育、扶危濟困及弘揚民族文化等內容,公益捐贈項目投入及員工個人捐款總額約2.11億元人民幣。建設銀行始終認為,銀行的社會責任不僅表現為利潤的創造和稅收的繳納,也不僅限于慈善捐贈,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的金融服務特別是信貸活動,支持那些效益好、能耗低、環境和社會友好的項目或企業,限制對環境和社會造成損害的項目或企業,促進貸款企業和項目業主履行好社會和環境責任,通過對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實施綠色信貸,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建設銀行服務和回饋社會的最佳方式之一。
建設銀行的綠色信貸政策
2007年,郭樹清董事長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就明確表態:“在環保、能源方面,政府將采取的措施不管對銀行業產生多大的外部影響,我們都完全贊成,因為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關系到全社會的利益”。正是在董事會和高管層的積極推動下,綠色信貸意識已經根植于建設銀行的信貸文化,環保和節能也成為近年來建設銀行業務會議和業務文件中最常用的詞匯之一。全行舉辦環保節能以及碳金融的業務培訓已成常態,無論是風險管理或授信審批這樣的中后臺部門,還是公司業務、機構業務以及國際業務這樣的前臺業務部門,都各有側重地開展有專門的業務條線培訓。積極推進綠色信貸,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已經成為建設銀行全體員工的共識。
在實施綠色信貸成為全行的統一認識后,建設銀行確立了以“實施綠色信貸推進全面風險管理、以實施綠色信貸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綠色信貸思路。其中,以實施綠色信貸推進全面風險管理“是指在環保標準不斷提高、節能減排要求日趨嚴厲的國內和國際背景下,建設銀行要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將信貸項目的環境風險作為風險評估、授信決策和貸款監控的一項重要內容,貸款企業的環境管理標準至少要符合國家環保要求,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項目貸款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大力開展結構調整主動退出不符合國家綠色信貸要求的貸款。”以實施綠色信貸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指建設銀行要將實施綠色信貸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工作之一,以實施綠色信貸配合國家節能減排戰略,加大環保節能領域的投資,支持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支持節能降耗技改工程;促進污染控制,支持污染物無害化處理和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項目;促進環保設備、產品的生產和應用,支持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項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建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銀行的綠色信貸流程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目前,建設銀行已經建立了一套覆蓋全部業務流程的綠色信貸政策,包括風險偏好、客戶準入標準、項目評估標準、信貸審批標準、貸后管理和信貸退出等。同時積極跟進國家關于科學發展和節能減排的要求,陸續制定出臺《建設銀行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方案》等多項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國家環保部門和銀行監管部門倡導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大力加強節能減排信貸支持,控制“兩高一資”行業的信貸投放,推進信貸結構調整和業務創新。
綠色準入早在上世紀80年代,建設銀行就作為世界銀行貸款的國內主要轉貸行,學習和引進了世界銀行的項目貸款評估辦法,于1986年發布并開始執行《建設銀行工業項目評估試行辦法》,要求工業項目在貸款前就要有可行的環保方案,項目采用的工藝、技術、設備注意節約能源和原材料,從而率先將環保節能的要求引入到銀行的信貸準入標準中,成為國內第一家要求建設項目進行環境評價并制定環境保護方案的銀行,國內第一家將環保部門對項目的審查意見作為信貸審批決策依據的銀行,以及國內第一家在環境保護方面起步就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銀行。其后這套辦法在建設銀行的信貸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沿續至今的建設銀行獨具特色的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評估制度。這套制度明確規定,對于項目貸款要預先分析評價建設、生產過程對社會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包括廢水、廢氣、廢渣、生態平衡、拆遷等),提出環境保護的治理方案。在銀行內部則要求項目貸款審批前必須取得環境行政管理部門的環保審批,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環境管理方案未得到環保部門審批的項目,一律不得提供信貸支持。可以看出,這套制度已然把綠色金融的理念和實踐融入到銀行的信貸經營活動中,在實質上與其后世界銀行所屬國際金融公司發布的綠色融資的國際行業標準——赤道原則在價值內涵和規范要求上相契合。此外,建設銀行還通過實行名單制管理,嚴把信貸客戶的綠色準入關口。制定的《公司客戶信貸準入退出標準》,既有對企業的節能環保的定性要求,同時又對項目的環保節能指標和參數做出了定量的規定,特別是對于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采取了更加嚴格的信貸準入管理,其中鋼鐵、水泥、鋁、焦炭、鐵合金、電石等行業均采用名單制管理,如焦炭行業,建設銀行在符合國家《焦化行業準入條件》的188家企業中,依據生產規模、工藝先進性等,再次嚴格篩選后只選擇了其中的部分優秀企業作為準入客戶。由總行統一調整客戶準入名單,嚴格禁止對不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企業或項目進行信貸投放,同時也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