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銀行比拼“最后一公里”

 方迪科技     |      2014-05-16 21:32:00

  互聯網金融對終端客戶的滲透讓商業銀行再也不能沉默,一場對于“最后一公里”客戶的爭奪戰役正悄然打響。2013年以來,在商業銀行零售變革領域,最顯著的事件無疑是各個銀行的社區探路。目前,國內先后有多家銀行的“社區銀行”問世,其中包括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北京銀行和農業銀行等。而這些銀行對社區客戶無微不至的服務理念的競爭,則更充滿了硝煙的味道。  

各銀行積極在社區布點

通過寬大的觸摸屏輸入手機號、金額、插上銀行卡,不到半分鐘,手機充值便告完成……這是《中國企業報》記者在中國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中海雅園社區銀行的親身體驗。

 

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家民生的社區銀行才成立一個多月,主要服務對象是中海雅園社區和周邊社區。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中海雅園的民生銀行只是其“小區金融”戰略的一個縮影。

 

11月24日,中國光大銀行天津首家社區銀行——中國光大銀行環渤海金融服務便利店正式開業。光大銀行計劃今年推出200家以上的社區銀行。

 

同月,華夏銀行北京地區的第一家社區金融服務中心在豐臺區萬年花城小區開業。華夏銀行北京分行預計2013年年底前,將在10個社區開設“社區金融服務中心”,2014年在1000戶以上的主要社區均有覆蓋,數量將達到50家。

 

作為湖南首家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長沙銀行計劃在3年內完成在省內所有地市的布局計劃,并開設300家社區銀行,覆蓋長沙80%以上的社區。

      目標是社區潛在客戶群,業內人士介紹,“社區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銀行是看中了社區里潛在的客戶群。  

以北京亦莊的南海家園為例,南海家園是北京最大的住宅群體工程之一,社區居民近12000人。11月1日,北京農商銀行把第一家社區金融服務站開在亦莊的南海家園。此前,金融服務在這里始終是空白,方圓四公里沒有銀行營業網點。

 

調查中《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到,“社區銀行”一個顯著的特色,便是主打“便民牌”。民生銀行相關人士表示,“社區銀行”最大的優勢就是方便。

 

據悉,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在國內的一些社區銀行,營業時間都采取錯峰上下班制度,在早上九十點開始,晚上八點才結束。僅就時間段而言,大大方便了社區居民在下班后辦理個人金融業務的需要。

 

此外,為了吸引社區居民,各家銀行可謂絞盡腦汁。有的社區銀行提供各種便民服務的工具、代收快遞、保管物品等。

 

近日,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成立“社區金融服務站”。社區金融服務站內,除了上述的繳費、轉賬等功能外,還配有便民醫藥箱、飲水機、老花鏡等配套便民設施。

      互聯網金融競爭下的轉型  

民生銀行總部人士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之前銀行業也有社區的想法,但那時的觀念主要是二八定律,即抓住百分之二十的大客戶創造百分之八十的利潤。但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銀行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希望抓住這百分之八十的小客戶。”

 

互聯網金融分析師陳凱指出,互聯網金融割裂了銀行和終端客戶的直接聯系,銀行客戶開始分流,銀行被電商前臺后端化。在終端零售客戶方面,尤其是小額流水的客戶,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金融操作的比率不斷提高。

 

面對危機,傳統銀行業開始積極應對,其中探索社區銀行便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中投顧問金融行業研究員霍肖樺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銀行業紛紛開展社區業務意在覆蓋和服務更多的中小企業、中小客戶,以獲得更多的存貸款業務和低成本存款。“互聯網金融主要搶奪銀行業的中小客戶,國內銀行業紛紛建立社區銀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應對互聯網沖擊的重要舉措。”

 

【來源:中國企業報】